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官方公告 > 蔡文龙 > 《鸽道留痕》能飞性状的传承重在雄?

《鸽道留痕》能飞性状的传承重在雄?

时间: 2020-05-12  来源: 中国信鸽竞翔网  访问量:9443  作者: 蔡文龙

    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档农村节目,介绍了一户东北吉林的农家主妇,偶然救治了一羽南迁途中受伤掉队大雁的故事。待大雁伤愈,候鸟南迁的季节已经过去,这只大雁便在农家逗留了下来,像家禽一样饲喂在农家。

    善良的农妇为了解除大雁不与农家其它禽畜结伴的寂寞,听说大雁与家鹅同一祖宗,专门在市面上抓来几十只小鹅养大,与大雁厮守嬉戏,成了很好的玩伴。这只大雁是羽雄性雁,待鹅群中的雌鹅长成后,“青梅竹马”的雁与鹅竟日久生情,常见雁鹅之间两情相悦,频频交尾。待到大地回春,远飞的大雁回返东北的时候,这只离群的大雁飞上屋顶不停呼唤鸣叫,展翅欲飞。但终于难以割舍新伴,又返落大地回到农家,给人一种不忍忘恩负义的印象。

    有意思的是,农妇专门收集了数十枚家鹅与大雁交配所产的受精卵,孵化出与家鹅相差无几的一群雁鹅。起初这群小雁鹅除比家鹅长势快得多以外,并无其他悬念。后成长为成年的大雁鹅,奇异现象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出现了。正在忙活的农妇忽得目击者来报,那群小雁鹅在野外玩耍时,先是一两羽起飞,接着一羽羽跟着腾空而起,小雁鹅们在空中划着圈儿飞成群势后,竟扇动着羽翼飞向了远方。于是,电视画面上留下了农妇及其家人仰望长空,无奈与惆怅的眼光……,这时,这个电视节目的上集播完,暂给这则雁与鹅及人的情缘打上了一个分号。

    后来这些小雁鹅们飞回来了没有?既上电视,结果总不会太坏(估计是场惊喜),同时也会有专家给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吧?由于自己手头上有事,没能够按电视台的预告收看这一节目的下集,就只能对这群小雁鹅在脑海里留下多个结局的臆测了。但回头一想,我也勿需再去着意了解大雁与家鹅结合所产生的实际结果,这样或许让我这信鸽爱好者头脑里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

    照搬这巧事对照鸽事,我首先想到了雄鸽在信鸽育种中的作用。原本经人类驯化丧失飞翔功能的雌性家鹅一经与雄性大雁结合,不仅在生长特性上延袭了多吃快长,以便能够按季节变化届时迁徙的特点,而且只只小雁鹅都传承了大雁能飞的特性,这在我看来完全活生生的图解了雄性一滴血在生物遗传上的至关重要作用。看来鸽界在育种上存在的“以雄定棚”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包括许多资料介绍的国内外某些赛鸽大师采取以优秀雄鸽配另一羽优秀雄鸽之女,也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对雄鸽能飞性能的充分利用与挖掘。

    当然,这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引鉴得出的一点感悟,作为一位赛鸽实践中的信鸽爱好者,以及根据实践上的心得体会总结鸽事,撰写鸽文的普通笔耕者,笔者曾怀着对普及生物科学知识的敬重,以及对科学养鸽理念的虔诚追求,也打算过深入生物学理论探究清楚连锁遗传、伴性遗传,以及一系列诸如 DNA 与第几条染色体作用等问题,也初步知悉鸽子在遗传上不是调颜料,用红色加上绿色就会产生黄色;也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加减、占比情况来等份地看待赛鸽血统的纯度,但终因精力所限未能深入把握遗传学知识。因此,在此提出的雄性性状决定论还尚属猜想,到底有多大的生物遗传学道理,尚待术业有专攻的科研工作者从理论上加以论证,或做出科学证实,或予以否认。

    言及至此,忽然想起云南昆明的韩信一老先生曾介绍的以信鸽配云南土鸽的实验情况。记得所出的结果是出现了能放飞与不能放飞等多种状况,对此我认为只要用土鸽产出了能放几百公里归巢的赛鸽,这种结果就极具意义与耐人寻味。只是记不清韩老前辈所介绍采用的土鸽是作父本还是作母本了,如果是作母本,就进一步佐证了笔者在此提出鸽子能飞性状的传承重在雄的观点;若情况相反,除了上述论点有待进一步斟酌与审视,并提请我们不要轻视雌鸽在遗传中的作用外,当然还不足以因而就动摇雄鸽在育种上的决定意义。

    我们不少重视雄鸽遗传作用的鸽友不是把雄鸽作为育种之本,把雌鸽作为育种的桥梁吗?事实上,这桥也有金桥与木桥之分,因此,睿智的养鸽人是不会因重视雄鸽的育种功效而忽视桥梁作用的,这也是诸多以雄定棚的鸽友在注重引进超级种雄的同时,决不会放弃寻觅可人的金母之原因所在,要不然,在育种上屡遇难以通行的“独木桥”,绝对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原载《中化信鸽》2006 年 1 期)



评论

表情